如果没有尽全力去抵达就放弃,那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呢?最近偶然间翻看了语文课本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有几句话,在你万分艰难支撑不住的时候,如果拿出来读,会很有力量。
这篇游记和以前我们学过的游记不太一样,比如说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或者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它虽然也是一篇游记,但是它并没有去描述多么壮丽的风景,通篇只有一个主题:我没有尽全力去抵达悔恨至极。
王安石在文章一开篇就说了,褒禅山古时候并不叫褒禅山,而叫华山。唐代贞观年间,慧褒禅师就住在这里,后来圆寂以后也埋葬在这里,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改了山名叫“褒禅山”。王安石当年来的时候,在附近的洞口不远处发现了一座石碑,文字已经被时光侵蚀剥落,只能勉强分辨出“花山”字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读错了,这座山真正的名字是花山,谐音的错误经过了人云亦云最后竟然变成了统一的见解。这一段主要是为了后面的故事以及他所要讲的道理做一个深深的铺垫。也许王安石和他的朋友们那天确实是想要穷尽这座山的奥秘的。山洞分为两个部分:前洞和后洞。前洞好走,平坦开阔,所以很多人来过,沿路也可以看到很多题记,但是走到后洞,题记就越来越少了,这个后洞,一派幽深,寒气逼人,据说就算很多喜欢探险的人有很多都没能走到尽头。于是王安石和他的四个小伙伴就打着火把走进去,越走越深,前路也越来越困难,但是所见的景象也越来越奇妙,王安石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们还想知道这个景象究竟有多么奇妙的时候,就没有下文了。他只说了一句话:“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你想,走到这里了,火把如果熄灭了,几个人将完全陷于黑暗之中,走不走得出来都未可知。大家可能被他的话吓怕了,于是就纷纷跟着他一起退出来。王安石说,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他们那一次走的深度估计比起前面那些探险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走出洞口之后才发现火把并没有灭,还能继续燃烧,而且他们的体力也都足够继续前进,于是就有人埋怨起刚刚那个主张退出的人。王安石自己也觉得很后悔,因为一念之间的懈怠,而没能极尽游洞的乐趣。于是王安石发出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感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一字千钧, 叩问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本心。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是他人笑不笑话你,而是你,会不会瞧不起你自己。于是王安石又想起了洞口的那块石碑,花山之名没有留下来,却因为后世以讹传讹,使的真相渐渐模糊于历史的尘埃里,如果没有一颗穷尽真相、深思慎取的心,那么,我将泯然众人矣。他是在讲石碑吗?当然不是,他是在勉励自己。
这是一片充满了此行遗憾的游记。记得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如释重负,终于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去陪伴孩子,我计划着考个会计证出来。于是各种攻略、买书,决定工作之余自学,因为大学选修的是财务管理,也觉得有那么点基础,各种准备就绪以后,我的确也非常努力,大部分空闲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那时候自学的笔记呢。结果考试的时候一分之差与证书擦肩而过。至今还记得同事那充满遗憾的眼神:“老时,就差一分。”是的,就差一分!可是我真的尽力了,用力学了,努力做了,也仔细检查了,真的再也找不出一个错误了,证书没拿到,我没有遗憾!
自那以后的很多次,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在教育孩子做学问的时候。我都会要求反问自己:真的尽力了吗?可以没有遗憾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接受这个结果;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再努力一下,没有一个黑暗不会过去,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挺住,加油!与大家共勉。
文|时东莉(安居煤矿)